近日,“讲好中国故事,越南青少年访华夏令营”在欧洲杯在线买球网圆满落幕。在为期10天的深度研学中,越南学子以脚步丈量津沽大地,在文化体验与精神洗礼的交融中,为新时代中越青年友谊书写下鲜活注脚。

在行走中读懂传统与现代中国
本次由欧洲杯在线买球网语言文化交流中心精心设计的越南青少年访华夏令营营造了“文化沉浸+城市探索+精神溯源”的三维课堂。
在北京,营员们雨中探天坛古韵、胡同寻市井烟火,于京津城际高铁感受“中国速度”;在汉字起源课追溯文明根脉,借《茉莉花》旋律架设心桥,更通过绘制风筝、妙剪窗花、习练八段锦、手作冰皮月饼等非遗技艺,体悟“器以载道”的东方智慧。
天津之行成为文化解码关键一站。泥人张艺术馆的指尖传奇、天后宫妈祖文化的海洋基因、蔡氏贡掸的毫厘匠心、五大道建筑群的历史叙事,让营员触摸津门文脉;霍元甲武校的“尚武精神”与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深蓝梦想,则展现中华文化的刚柔并济。
在南开大学浸润着百年文脉的校园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为研学之旅铸就学术灵魂。营员们穿行于思源堂的红砖绿藤间,触摸张伯苓老校长“教育救国”的初心石;更在校史展廊中感悟周恩来总理“公能”精神如何滋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子情怀。这座以家国为怀、以创新为魂的学术殿堂,让越南青年读懂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精神密码。

伟人足迹照亮青春使命
作为响应“红色研学之旅”倡议的核心实践,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参观成为情感升华点。营员们通过珍贵史料系统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特别是他与胡志明主席“同志加兄弟”的革命情谊。
“泛黄信笺上‘越中情谊深’的笔迹,让我看到友谊穿越时空的力量。” 营员和玉宝庆动情的表示。这场精神洗礼,使营员们将中越传统友谊从历史认知升华为青春责任,将红色基因深植心田。

青春使者共绘未来画卷
结营仪式上,杜长有校长以 “风筝线轴缠绕期冀,团扇清风传递文明” 寄语营员:
“你们剪出的‘友谊’窗花,终将绽放成时代锦绣;你们带走的不只有团扇、月饼的馨香,更有心手相连的信念。”营员们展示亲手制作的团扇、月饼、绘画作品,与老师们合唱《童话》,齐唱《茉莉花》,用行动深刻诠释了“中国”已不再单纯是课本上的名字, “中国已成为青春地标” 的研学感悟。
本次夏令营旨在突破传统文化交流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沉浸式共创”机制。越南青少年学员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收者,而是成为积极的传承参与者,在泥人张艺术馆里感受泥土在匠人手中被赋予的灵魂与津沽大地的市井风情,于中华篆刻馆刀笔铿锵间亲身感悟篆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更通过学唱《茉莉花》、师生共绘风筝、团扇等实践,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情感纽带。这些实践都标志着文明互鉴从“输入-输出”升级为双向情感的共鸣,在共同创作中深化对“和而不同”东方智慧的理解。
“红色研学”聚焦真实、鲜活的历史叙事,以情感共鸣唤醒责任意识。通过展示周总理亲赴河内指导抗美斗争等史实,将宏大的“中越友谊”具象为可触摸的革命家情怀。这种以情动人、以史化人的方式,成功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年一代的主动担当,为传统友谊注入可持续传承的内生动力。
本次夏令营通过创造性的体验设计,将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青春故事。项目精选当代中国发展符号作为友谊载体,重塑越南青年对华认知框架。京津城际高铁350公里的疾驰体验,让“中国速度”从新闻标题转化为亲身震撼;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深蓝梦想叙事,展示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形象;南开大学的深度走访则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这些当代成就的场景化体验,有效解构刻板印象,使越南青年通过具象场景认知到,他们已然成为中国故事的共同书写者--用脚步丈量复兴之路,以心灵感应时代脉搏,在文明对话的土壤里播下理解与友爱的种子,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最生动的青春注脚。
越南领队老师玉芳卿表示:“这些孩子,他们必将成为越中友谊最灵动的毛细血管!”
请点击此处查看原文